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,一段尘封的抗战往事在人文与教育学院缓缓展开。我院黄斌斌老师怀着崇敬与自豪,向师生们深情讲述了其爷爷黄德谦老人波澜壮阔的抗战革命事迹,用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,为党的生日献上一份厚重而珍贵的礼物。
黄德谦老人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,1945年年仅15岁的他在亲眼目睹日本侵略的残暴后,毅然决然投身到抗日救亡宣传队伍中。1947年正月初七,17岁的他在地主家已做了半年伙头(烧火做饭的人),手上布满被扁担磨出的老茧。受父亲(抗日救亡自卫队长、表竹村民兵队长黄广彤)与革命前辈陈中福、黄德昭等人的影响,他把家里攒的十八担谷子钱全掏出来,换了把左轮手枪,毅然投身革命。随后,先后与革命同志们一起建立联络站、组建武工组、筹粮、参与战斗等。抗战胜利后,黄德谦未曾停下脚步,他积极投身家乡建设,带领乡亲们恢复生产、重建家园,将在抗战中积累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,融入到家乡的发展中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。
黄德谦老人的事迹深深感染着师生们。黄斌斌老师表示:“爷爷的故事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,他教会我要热爱祖国,勇于担当。我希望通过讲述爷爷的事迹,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。”
人文与教育学院特别制作了黄德谦老人抗战革命事迹的视频资料,视频中不仅有黄斌斌老师对爷爷事迹的深情讲述,还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、文献资料以及模拟的战斗场景,生动再现了黄德谦老人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。
在建党104周年之际,对黄德谦老人抗战革命事迹的讲述与传播,是人文与教育学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创新实践。黄德谦老人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,始终秉持廉洁奉公、勤俭节约的作风,即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,也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;面对困难与挑战,他以顽强意志艰苦奋斗,连夜筹备军粮全力支持革命事业,这种精神正是八项规定中“厉行勤俭节约”“反对铺张浪费”等要求的生动历史映照。